<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祁连概况 领导风采 政务动态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热点专题 应急管理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公共资源配置 > 经济发展
        老支书,麻拉河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来源:    时间:2019年01月29日    

        伯父马贵是麻拉河村的第一任村支书,今年83岁。1956年入党,伯父和新中国一起成长并见证了家乡乃至全中国七十年的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他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记载着自己风雨飘摇的人生经历,记载着麻拉河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也记载着平凡的岗位上一个老党员一生坚定的信仰。 伯父精神抖擞,容光焕发,记忆力特别好。在问到当年如何去了麻拉河的事情时,他将尘封心底已久的往事向我娓娓道来,他们的经历成为我们一生都读不懂的故事。

          六十年代初,驻于麻拉河的部队撤到了大通,根据县政府安排,在麻拉河成立一个大队,并派当时任下庄村书记的伯父任麻拉河村的村支部书记,并要求带头搬迁。当时搬迁的上庄村是35户人家,下庄村是14户人家,共400余人,先后陆陆续续搬迁到麻拉河。当年伯父、叔叔、姑姑几家人都搬去了麻拉河。当时那里只有三家人,住在碱水湾,是麻拉河农场的田间管理人员,还有部队留下的五排破瓦房。伯父说那时候的麻拉河真正是一穷二白,当时没有住房,他们就用木板打通铺,吃大锅饭,伯母隔三差五赶着毛驴车拖儿带女去送干粮。伯父组织一部分人倒胡基,一部分人拉木头,一部分人种庄稼。三年时间大家都陆陆续续盖上了房子。因为村里信教群众的需要,又为他们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修了一座小学。这期间,断粮的时候就去政府要口粮,麸子面、玉米面,只要能吃的杂粮都吃过。 当年,37岁的伯父,这位村里的第一批共产党员,双肩扛着一份责任和担当,一份使命和信任,在麻拉河这个穷乡僻壤扎根发展。忠诚勤劳、任劳任怨是他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后来先后搬了四五次家,丢了好多东西,唯独五个红色小本本他视若珍宝,包在一个小布包里,一直收藏着。伯父有些兴奋地说他收藏着几个宝贝,要给我看看。当他拿过小布包颤巍巍地打开时,说这是老三篇,是个好东西。两个代表证,一本《毛主席语录》、一本《中国共产党章程》、一本《毛主席五篇哲学着作》,五个红本本包在小布包里,有着陈旧的年代感,伴随着伯父度过了一生。伯父执意要送给我三个红本本,他说这个好,你学习学习。我推辞不了,只好珍重地收下了这份珍贵的红色礼物。我暗自思忖,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啊,竟然能够用一生去珍惜,或许在其他人看来,这几个红色本本不值一看,但在他眼里却是无价之宝。

          伯父自豪地说,他是八宝公社第一批入党的社员,他如数家珍般说着和他一起入党的老党员的名字(和他一起入党的党员都已经作古),脸上溢满了幸福的笑容。伯父一生倥偬,而他记住的是美好的往事,他也感恩赶上了好社会,享受着国家给予老百姓、老党员的好政策。在带着伯父故地重游的时候,老人家更是无比兴奋、无限感慨。麻拉河,这里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伯父都了如指掌。每一个物件,每一个地方都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走在宽敞平坦的路面上,伯父说现在通往麻拉河的这条原路,是他当年组织社员一铁锨一铁锨挖出来的。对于麻拉河,我也记忆犹新,尤其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土路。以前我们去麻拉河,走的是阳面坡上的土路。记得每次去亲戚家,赶着毛驴车要昏天暗地走一天,每次去麻拉河母亲就让我们早起,路上还得带点干粮。尤其是冬天,水漫过路面,结成冰,很不好走。小时候就觉得麻拉河仿佛与世隔绝,遥远闭塞贫穷,如今,宽敞平坦的马路修到了卓尔山,几分钟就到了麻拉河。

          来到砖瓦窑的时候,伯父更是万分感叹。八十年代初,为了发展乡镇企业,八宝公社和甘肃山丹联营建立了这座砖瓦窑,前两年企业不景气,第三年,砖厂归八宝公社,伯父被任命为第二任厂长。作为党员,伯父处处以身作则,他以厂为家,披星戴月夜以继日在厂里拼搏了七年,砖厂起死回生,不但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不少便利。伯父说公家盖房子、农民盖房子都来马拉河砖厂拉砖,好多村民赊砖盖房子,然后再给钱。乡里乡亲都不容易,每次有人来赊账,他都答应。当厂长后,他又用砖翻新修葺了学校和清真寺。看到当年他住过的办公室,伯父有些激动地说:“为了这个厂,我把办公室当成家住了整整七年。”透过玻璃窟窿,看到了一张老式木长椅、一个办公桌,里面落满了灰尘,堆满了杂物。

          厂部小院,相遇守护砖厂的一位68岁的老人。伯父与他意外相遇,喜极而拥,他们一起回忆一起走过的岁月,感叹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破旧的砖窑,沉默的广播,风烛残年的老人,构成了一帧珍贵的历史画卷。

          看到砖窑上落寞孤寂的广播,伯父撩起衣袖擦了擦眼泪,悠悠地说,这个广播是他当年安装的,这个大广播除了用来传播新闻信息,通知一些日常琐事,还播放一些歌曲,给那个艰苦贫困的岁月增添了不少的精神动力。听着伯父的描述,一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浮现在眼前……

          走进窑里,伯父说着烧砖的程序,没有亲身经历过,也就记不住那些程序,而他却是记忆犹新,看到这些东西,他像遇见了久别的老朋友那样激动。看到路边退耕还林的土地,伯父说当年为了激励社员干活,他想出了不少点子,就在路边的那一大片庄稼地里,曾经举办了拉趟割庄稼奖励山羊的活动,目的就是提高社员的劳动积极性。尽管想尽一切办法,有限的土地也产不出更多的粮食,社员们还是常年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种植的青稞都不够吃,更不要说吃上珍贵稀少的白面。走进村里,看到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小楼房和封闭式的瓦房、平坦的水泥路,伯父更是感慨无比,他说公家一心为老百姓着想,帮扶老百姓。自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里慢慢在变化,尤其卓尔山旅游区的开发,给了这个穷乡僻壤很大的发展商机,村里相继开起了一家家农家乐、家庭宾馆,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大步流星奔向小康。

          尤其2018年借着第45届伊卡洛斯国际飞行节、首届祁连麻拉河“玩偶狂欢节”这些活动,这里成了世人心中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转眼间已是时过境迁,沧海桑田。麻拉河,承载着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也承载着一代人奋力拼搏的梦想。回首过往,感慨万千;展望未来,无限美好。

          伯父说,麻拉河以后会更好的,我说,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