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一个午后,山路上覆盖的雪仍未完全融化。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牛沟管护站站长马国良和往常一样,熟练地爬上坡顶,用望远镜察看着这片浩瀚林海。这是马国良的工作常态,他和管护员们所需的生活用品由山下的皮卡车隔几天往管护站送一趟。这样的日子,他整整过了5年。由于山间天气多变,刚刚下过雪的道路泥泞湿滑,走在山路上,每一步都很艰难,而马国良却如履平地,他指着悬崖峭壁上正在觅食的岩羊群笑道:“我们就像岩羊,它们能到的地方,我们也能到。”原来,野牛沟管护站的管护员们都是当地牧民,自幼生活在群山峻岭中,无论是道路泥泞还是山路险峻,他们都能轻松自如地行走。身穿迷彩服,脚蹬旅游鞋,马国良每天早晨都会备好中午的口粮、带上望远镜,先骑一个多小时的摩托车,到达巡护目的地。虽然配有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但进山巡视时,主要还得靠步行前往,加上冬天路面容易结冰、夏天下雨可能塌方,巡护路上,总是要倍加小心。“巡护中我们还要走入牧户家中宣传森林防火常识,看看山里有没有野生动物受伤,需不需要救助,野生植物有没有病虫害等。”马国良说。据大概测算,这几年他巡护的范围达到千余公顷。近年来,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推进,祁连山腹地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越来越多的动物如雪豹、岩羊、黑颈鹤、荒漠猫等在这里安家。管护员们承担着祁连山野生动植物巡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任。2015年,52岁的村民尹发云放下牧羊鞭,主动申请当了黑河湿地的生态管护员,每天早上8时左右就出门,和其他管护员一起去巡护。黑河是途经365体育娱乐手机平台_足球比分365_office365个人邮箱最重要的一条河流,其发源地在野牛沟乡的“八一冰川”。2001年,黑河源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工程开工建设,进行了黑土滩沙化草地治理、人工造林、草原围栏封育、河道治理等工作。尹发云说:“建设国家公园就是要保护我们眼前的这些山山水水,我想为保护这片绿水青山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天都在这片保护地巡护的尹发云已对林区的树种、花草,甚至对每一类飞禽走兽都很熟悉,也和巡护区域里的牧民群众结下了友谊。“巡护中看到黑颈鹤、麻鸭和各种鸟类是经常的事,赤狐和狼是一直都有的,这说明它们很喜欢这片栖息地。”尹发云说。在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日常巡护中,他感受到野生动物出没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尹发云说:“游客看到岩羊都要下车拍照,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巡护时经常可以看到岩羊、藏野驴、狍鹿……”不只是尹发云,在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无数农牧民和尹发云一样,转变身份、转型发展,成为了保护生态的有力践行者。在这里,山林是当地村民重要的经济依靠,采野菌、挖中草药材,人们靠着山林吃、靠着山林穿、靠着山林住。为了守护这片山林,护林员们走到了一起,肩负起了护草护林的重任。“林子不能起火,我们必须做好第一道防线。”马国良时常告诫队员们,不能放过每一处细小的隐患,要在源头管控、巡查巡逻等方面下足功夫,勤巡山、勤宣传、勤观察、勤汇报。确保紧抓“管人、管火、管林”三个关键环节不出问题。不仅要做好进山巡查工作,每到森林防火的高风险时段,队员们还要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宣传森林防火知识和森林法规。马国良说:“我们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海报、进村入户、签订承诺书等形式,广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群众保护山山水水、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同时,主动听取各方意见,接受公众监督,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执法检查。”通过不断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力度,当地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明显提高,关爱野生动物,自觉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氛围日益浓厚。
|